在燕国,原燕王韩广则占住地盘,拒不去辽东,臧荼与之发生火拼,将其击杀于无终,并占有辽东之地。不久之后,汉王刘邦自汉中出故道暗度陈仓,打败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占有了关中三秦之地。而彭越也一直没有停止对梁地的争夺。项羽想通过分封来安定天下,事实上却引发了诸侯间新一轮的争夺
再加上项羽为了在分封中绝对贯彻自己的意志,减少方案制定时的纷争麻烦,乃摒斥他人参与意见,一人独操宰割之刀。他没有以某种协商、盟会的组织形式,把自己的设想经过与诸军首领妥协和商议转化为众人的意志。按照权力与责任的自然统一律,稳定战后天下政治秩序的责任就落在了他一人的肩上,因此连他最铁杆的先锋战将,九江王英布也一再放弃协助平叛的责任,
不得不承认,项羽这位猛将在分封诸王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却也是一目了然。各路诸侯自此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天下局势动荡不安,最终甚至走向倾覆。就连项羽本人,也终究因这个决策而败北。
而那个神秘莫测的易小川呢?尽管他知晓历史的发展,但对于其中的深层逻辑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是一知半解。并且还执意沿袭项羽当初分封的那些诸侯人物。这无疑暴露了神秘易小川性格中的一个致命弱点——过度自信。
他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如果自己失败将会面临怎样的结局。始终如一的保持自负的态度。但恰恰正是这种盲目自负的行为,间接地促使各地的起义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有些郡县之地,居然同时存在四五支规模不等的起义队伍,局面之混乱可想而知。
而且神秘易小川当年果断阻止章邯对陈胜吴广继续展开进攻,这一举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成为了导致最终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的天下已然乱成一团糟,诸侯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当人尚未掌握权力时,或许还能相安无事;可一旦手中握有权力,就仿佛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欲望与野心迅速膨胀,嘴上喊着的为了天下,为了复国,为了百姓,实际上都是在更加变相的压榨百姓而已,
毕竟,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物资,又如何能够养活众多的士卒呢?而若是连士卒都无法保障,那又怎能去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呢?如此一来,这种缺乏钱粮与士卒的恶性循环将会不断地加剧和恶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