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74章 风云际会,壮志初萌(1 / 2)

第374章:风云际会,壮志初萌

在大秦那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时代浪潮中,年轻的刘邦,胸怀一腔壮志豪情,心中对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钦佩得五体投地。信陵君以礼贤下士、广纳门客闻名于世,其美名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刘邦心中那片渴望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彼时的刘邦,虽偏居沛县一隅,却有着鸿鹄般的高远志向,一心渴望投身信陵君门下,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画卷中,挥毫泼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于是,刘邦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行的征途,目标直指大梁。一路上,风餐露宿,艰苦异常。但刘邦并未有丝毫退缩之意,他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脉,心中不断勾勒着信陵君府邸中高朋满座、谈笑论道的热闹场景,这想象中的画面如同强劲的动力,驱使他的脚步愈发坚定。

历经千辛万苦,刘邦终于抵达大梁。然而,命运却在此刻与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听闻了一个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信陵君已然溘然长逝。刹那间,刘邦只觉仿佛坠入冰窖,满心的期待瞬间如泡沫般破碎。他失魂落魄地站在大梁城熙熙攘攘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神色匆匆的行人,心中五味杂陈,茫然无措。

就在刘邦陷入深深的迷茫与失落之时,一个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重新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他得知故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正在广纳门客。张耳,此人素有贤名,行事风格颇得信陵君真传,在江湖上也是声名远扬。刘邦心中那刚刚熄灭的火焰,再度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他稍作整顿,即刻马不停蹄地前往外黄,一心投入张耳门下。

在外黄,刘邦终于得见张耳。张耳,身材修长,面容清癯,目光如炬,透着一股睿智与沉稳。他一眼便看出刘邦虽身着朴素的粗布麻衣,却气质不凡,眼神中透着一股别样的坚毅与果敢,绝非池中之物。而刘邦对张耳,亦是心生敬意,仿佛见到了久未谋面的良师益友。两人初次交谈,便觉相见恨晚,话语如潺潺流水,源源不断,仿佛多年未见的知己。

此后,刘邦便留在张耳门下,与张耳一同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他们常常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于庭院中摆上精致的几案,置上美酒佳肴,在悠悠的月光下畅所欲言。

“张兄,如今天下虽已为秦所统,但六国旧部仍心怀复国之念,暗流涌动。你我身处这风云变幻之际,当如何自处,方能在这乱世中寻得安身立命之道,成就一番大业?”刘邦目光灼灼地看着张耳,眼中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探寻,那眼神仿佛能穿透黑暗,寻找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张耳轻轻抿了一口酒,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秦统一天下,此乃大势所趋,不可逆也。然其统治之下,严刑峻法,百姓苦不堪言,亦令不少人心生不满。我等虽无力即刻改变天下格局,但可修身养性,广结善缘,厚积薄发,以待时机。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便是此理。”

刘邦点头称是,心中对张耳的见解深感佩服。在与张耳相处的日子里,刘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与智慧,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自己心中那尚未磨灭的志向。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魏国的灭亡,局势陡然间风云变幻。张耳因与魏国旧部关系密切,且在江湖上颇具影响力,成为秦廷重点通缉的要犯。一夜之间,曾经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的张耳府邸,变得冷冷清清,宛如一座荒废的空城。那些往日里趋炎附势的门客们,为求自保,纷纷作鸟兽散。

刘邦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无奈与感慨。他深知,自己也无法再继续留在张耳身边。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刘邦与张耳洒泪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