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历经波折终于被释放出狱,这背后离不开张好古的大力营救。为了能让王徵免去戍边之苦,张好古不惜耗费巨资,四处疏通关系,总计花费了整整一万两白银才最终成功打通所有关节。如此一来,王徵虽然不再需要前往边疆守卫,但与此同时,他原本所拥有的官职身份却也荡然无存。
然而对于此事,张好古并未表现出丝毫畏惧之意。毕竟对他而言,只要能够救下王徵便已足够,至于那些虚名浮利皆可抛诸脑后。既然王徵失去了官身,那张好古索性决定亲自供养他,将这份情谊延续下去。
自那以后,王徵便始终如一地追随着张好古的脚步,心甘情愿地充当起他的书办一职。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能力,为王徵处理各种文书事务,成为了张好古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而由于王徵之前曾担任过孙元化的随官,因此借着这层关系,他有幸再次与身陷死牢之中的孙元化相见。老友重逢,百感交集,尤其是在这样特殊的境遇之下,更让人不禁唏嘘感叹命运无常。
孙元化望着眼前这位曾经一同并肩作战的挚友,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番见面或许便是永诀,于是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奋笔疾书写下了他们之间那份深厚友谊的来龙去脉。在文章的末尾处,孙元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感慨道”孙在死牢见到至交,不胜感慨,乃书交谊始末,最后叹息:“不意一片痴肠,终成大梦,潦倒诏狱,卧废已死。”此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得以流传。
这篇饱含真情实感、笔触细腻动人的文字,犹如一首凄婉哀怨的悲歌,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读到它的人的心弦。正因如此,这篇文章得以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口中传颂不衰的佳作。
当王徵将张好古为救他不惜花费万两银子以及之后自己打算追随张好古左右、专心为其效力等事情一一告知孙元化后,孙元化沉默良久,最终只是微微点头,表示理解并祝福好友未来一切安好,并嘱托好好帮助张好古。
看着孙元化的遭遇,王徴十分唏嘘,想当初,孙元化那也是意气风发,大功也曾立过。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朝廷下达命令,让他协助袁崇焕负责镇守宁远事宜。接到命令后,他马不停蹄地奔赴宁远,全心全意投入到防御工事的建设之中。
他首先组织人力对城墙的城垛进行了全面加固,使其变得坚不可摧;接着又精心设计并砌造了一座座坚固的炮台,这些炮台分布合理,可以有效地覆盖各个方向来犯之敌;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筹措资金和物资,大量添置威力巨大的火炮,并训练炮手熟练掌握操作技巧。